鼓励和支持双方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高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交换水平,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推进中非气候投融资合作。
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92%。
建立健全农牧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37.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简称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2.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主要指的是治理雾霾的相关举措。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修复。落实长江青海段禁捕工作,加强长江干支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与保护。
建立省级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协调机制,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实施湟水流域大中型灌区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第一节夯实绿色发展根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加强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达标提升。强化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支撑保障作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夯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鼓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完善扬尘防治帮包责任制,每月动态更新全市扬尘源清单,推进施工扬尘精细化管理。
按照生态环境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排查筛选73个重点行业小类之外的典型行业,2022年年底前,完成省生态环境厅部署的5个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任务。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指标2020年完成数值暂为预计数。开展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行动,优先治理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整治黑臭水体集中区域和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人口集聚区等地区。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
严格执行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强全盐量、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治理。加强环境治理和风险防控,推动韧性、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等活动。2025年年底前,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长效机制。
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进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化工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优化调整我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形成生态功能区、环境空气功能区、水功能区和声环境功能区,建立以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单位应具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影响范围内风险源名录和风险防控方案,做到一源一案。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协同推进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风险防控与生态恢复,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风险防控示范工程。做好人员设备调配,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严格高排放机械禁用区域管控,适时发布禁止使用达不到国三排放标准机械的管控要求。对完成超低排放的钢铁联合企业和其他钢铁类企业开展回头看,确保改造效果。
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制定相关措施,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严禁非法使用药物。
加快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的制订,加大对现行环保惠企税收政策的宣传,推动《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17年版)》《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政策落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管理制度。
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第二节推进土壤安全利用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成果应用。
第三章深化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到2025年,城镇再生水回用率达到40%。加快推进济南腾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并稳定运行,对我市难以稳定运行的处置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或淘汰后新建。严格落实山东省两高项目相关政策。
第二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关键时期,与美丽济南、生态济南建设要求相比,生态环境保护还有较大差距,仍需长期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广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
聚焦黄河、牟汶河、小清河等汇入东平湖及莱州湾的河流,持续推进重点企业氮磷污染治理。突出抓好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建设。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环境应急体系,保障生态环境与健康。2023年年底前新增2家新型研发机构及2家省级环保制造业创新中心。
制定和实施水源涵养功能提升规划,有序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湿、低质低效林改造、湿地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有序推进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体净化等措施,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合理选择治理技术手段,因河因塘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园区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予以政策支持,推动园区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编制济南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贯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政策、标准、规范、技术体系,坚持绿色消费引领源头减量,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
大力推进保护区内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重点加强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内各类垃圾清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确保两清零一提标,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项目建设和产品设计阶段清洁生产。
加强对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保护修复履责情况、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影响监管情况的监督。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制度。